兰台文苑

    兰台文苑

    烽火硝烟里的端午记忆 历史戏剧中的爱国精神——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始末

    发布者:张 琳  时间:2022-06-03 17:29:37  编辑:张 琳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
    摄影 审稿
    责编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的起源历史久远,难以追溯,但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端午节逐渐与屈原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每年端午节,人们都会举行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人们感怀屈原高洁无畏的斗争精神,从他身上获得了莫大的激励和鼓舞,很多人像屈原一样,怒吼着投身革命的洪流。在文艺战线上,一部历史剧,也可以提振民心士气,激发大众的爱国热情,这便是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它让屈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赋予了那个年代端午节特殊而深刻的意义。

    屈原塑像

    高燃炸裂的台词 吼出民众内心涌动的愤怒

    1942年4月3日,重庆国泰大戏院里座无虚席,满是慕名而来、翘首以盼的观众。戏院外,天空阴云密布,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舞台上,屈原正在遭受陷害和不公,他心头的阴云比这现实的还要沉重。他怒视着前方的暴风和雷电,挥舞着衣袖,好似握有利刃一般,直指这黑暗的现实,爆发出愤怒地狂吼: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是《屈原》中最为著名的独白——《雷电颂》的部分台词。屈原的这些独白,看似与风云雷电的对话,实则是在向黑暗的旧势力宣战!郭沫若沿袭了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将《离骚》之风韵转化为情绪激昂的现代语言,用历史与现实交汇碰撞的手法,使矛盾冲突更加激烈,情绪渲染十分到位。人们从这些台词中,听出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喻和批判。郭沫若采用借古喻今的巧思,讴歌了屈原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实际上是通过屈原之口说出他内心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广大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对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它像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又似一记惊雷震慑寰宇,让观众的情绪久久难以平复。

    《屈原》在国泰大戏院共演了17场,场场座无虚席,“上座之佳,空前未有”。夏衍在给田汉的信中提到当时人们观剧的盛况:“郭先生的兴奋是可以想象的。客满了十七天,卖座近三十万。”大街小巷的人们,都学着屈原的样子,大喊着剧中炸裂的台词“爆炸啊,你从云头滚下来吧”,来表达发自心底的感叹和愤慨!

    一气呵成的创作 让屈原复活到时代中去

    关于创作《屈原》,郭沫若坦言:“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朝代。”事实上,这种愤怒在郭沫若心中由来已久。

    1928年,为了躲避国民党的通缉,郭沫若只身前往日本,开始了10年的流亡生涯。七七事变以后,国内燃起了抗日的熊熊烈火,国民党取消了“通缉令”。回国后,郭沫若立即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恢复了组织关系。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开始从事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运动。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每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再加上国民党当局的苛刻限制和种种做法,不仅心情相当苦闷,连历史研究和艺术创作也几近搁置。

    1941年10月,根据当时的形势,周恩来强调,通过文化斗争,可以发动一切民主进步力量来冲破国民党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法西斯统治,郭沫若等人十分赞同和支持。当时正值郭沫若50虚岁寿辰,文艺界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其中就包括公演他撰写的历史剧《棠棣之花》。这次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郭沫若意识到,剧中表现的正义、团结和反对强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国民党的分裂和投降活动。他感受到了其中的力量,用艺术的表现力来进行宣传,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大众普遍更加接受和认可。在话剧工作者们的提议下,他再次拿起纸笔,准备创作一个更加振奋人心的剧本。

    郭沫若想到庆祝第一届诗人节时的情形,义愤填膺的人们从屈原身上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力量。关于下一个剧本的创作题材,他毫不犹豫就选定了屈原。周恩来知道郭沫若要创作《屈原》,非常赞同这个题材,并说邪曲之害公也,才忧愤而作《离骚》,“皖南事变”后,我们也受迫害,写这个戏很有意义!

    提起笔来,郭沫若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着全面抗战爆发4年来国民党蒋介石一手制造的黑暗和悲剧:国民党背信弃义,同室操戈;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者被关进集中营;代表人民力量的中国共产党被国民党层层封锁……真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他将这种愤怒转化为一种力量,促使自己奋笔疾书,仅用了10个昼夜,就让活生生的屈原怒吼着站立起来。剧中经典台词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人物情感表达也酣畅淋漓,将他想说要说的话,通过屈原之口一一表达出来,郭沫若压抑许久的情感终于得到释放。

    《屈原》大获成功,使郭沫若备受激励和鼓舞,又先后写出了《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多部历史剧,与《棠棣之花》和《屈原》一起,合为六大历史悲剧集。这些戏剧创作都是运用借古喻今的艺术手法,抨击和批判了现实,均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救亡情绪,鼓舞了民心士气。

    文艺战线的“狂欢” 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空子

    《屈原》公演取得成功,重庆文化和戏剧界非常振奋,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广泛宣传,很快就形成了轰动效应。当年的《新华日报》证实了这一点,关于《屈原》的话题始终热度不减,引发了文艺界的讨论和“狂欢”。在公演之前,《新华日报》就铆足了劲儿,用了5个“空前”进行宣传,“中华剧艺社空前贡献、郭沫若先生空前杰作、重庆话剧节空前演出、全国第一的空前阵容、音乐与戏剧的空前试验”。公演当日再次刊登消息:“这虽然是一部历史的悲剧,但是在这里面有人底声音,有崇高的人格,正义凛然的气节。使你爱憎是非之感格外分明。”同时刊出了郭沫若与作家徐迟的来往信,两人就《屈原》展开讨论与评价,徐迟更是将真情流露于纸端,称看到剧本后激动地难以入眠。这样前呼后应的宣传手法,直接将观众的期待值拉满。首演后,《新华日报》刊载了文艺界和戏剧界人士祝贺的文章,掀起了看《屈原》、评《屈原》的热潮;并且专门开辟了《屈原唱和》专栏,供各界人士表达观剧的感受,可谓做足了宣传文章。黄炎培、沈钧儒、张西曼、陈禅心等爱国民主人士、知名文人纷纷写诗,与郭沫若进行互动,以示祝贺和支持,达成了广泛的精神共识,成为各界人士抒发爱国情绪、表达抗战决心的舞台和阵地。

    1941年5月30日,《新华日报》上刊登的《诗人节缘起》。

    反观国民党方面,却是另外一种表现。1942年1月24日至2月27日,《中央日报》连载了屈原剧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公展读后,看出了作品背后的隐喻,大为恼火,随即下令撤销了《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孙伏园的职务。《屈原》公演后,国民党又安排人在《中央日报》上发表批评的文章,尽量贬低演出的影响,甚至下令禁演,完全表现出了一种胆怯和心虚。即便如此,在郭沫若和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新华日报》等报刊尽心竭力推广宣传下,《屈原》的声音四处传颂,回响不绝,在大众舆论上占据了先机、形成了合力。周恩来专门举行了宴会,邀请郭沫若和全体演员出席,他说在连续不断的反共高潮中,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空子,在戏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郭先生和诸位立了大功!

    跨越时空的献礼 屈原精神的传承延续

    早在1940年,郭沫若等人就倡议在庆祝端午节的同时设立“诗人节”。1941年5月30日,《新华日报》刊出了老舍等人撰写、郭沫若修订的《诗人节缘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我们决定诗人节,是要效法屈原精神,是要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是要向全世界高举起独立自由的诗艺术的旗帜,诅咒侵略,讴歌创造,赞扬真理”。接下来的两年,重庆的诗人们在端午节汇聚一堂,通过诗歌创作和朗诵的形式庆祝诗人节。他们以文字为“刀”,以诗歌为“剑”,针砭时弊,抒发心中情感。郭沫若在此期间创作的《屈原》,成为抗日烽火年代绽放的“利刃之花”。

    1942年4月3日,《新华日报》上刊登的郭沫若回答徐迟一封信的文章。

    1942年5月,临近端午之际,《屈原》再度公演。郭沫若亲自饰演主角屈原,参演人员有老舍、曹禺、夏衍等文艺界知名人士,演员阵容可谓空前绝后,5月7日的《解放日报》专门作了评论和宣传。这次特殊的公演,郭沫若将自己“四十六年余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的情感和屈原“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信念融为一体,让历史与现实高度契合,达到了“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的崇高境界,是他终生难忘的经历!

    1941年5月30日,《新华日报》上刊登的《诗人节缘起》。

    1953年,为纪念屈原逝世2230年,历史剧《屈原》在中国青年剧院再度上演。郭沫若欣然题词道:“在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毛泽东主席要我们‘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屈原其人其作品应该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民主性精华的一部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都在纪念他,不是偶然的。”郭沫若不仅致力于宣传屈原思想和屈原精神,更是将屈原推荐到了全世界。这一年,他以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认为这是一个展示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良机。他在会上讲了屈原,并倡导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屈原。最终,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中国大诗人屈原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及民族领袖何塞·马蒂一起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开展纪念活动。屈原声名远播的同时,也化身中华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让亿万中国人倍感骄傲和自豪!

    苒苒八十载,悠悠共此心。在《屈原》公演8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再次朗诵《雷电颂》那铿锵有力的台词,记忆瞬间就被唤醒,热血仍旧在胸膛澎湃。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我们品尝着美味的粽子,让艾叶的香气带领我们重温那段历史,重温这部戏剧,感受其中浓厚的爱国情愫和不懈抗争的伟大精神。我们相信,屈原的故事会一直讲下去,因为他蕴含着亘古不变的智慧和道理,中华民族的信念永远坚定不移,中华文明将不断创新、不断延续……

    文中所示档案资料为中央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6月3日 总第3839期 第一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