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每一个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优良家风,而家书是体现家风的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信仰、理想和追求。
家书情浓 盼儿心切
毛岸英、毛岸青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儿子,毛岸英是长子,毛岸青是次子。同大多数儿童相比,孩提时代的毛岸英、毛岸青与父亲相离时多,相聚时少。毛泽东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波,难以顾及自己的小家。因而毛岸英、毛岸青从小就过着动荡不安、“吃百家饭、走万里路”的生活,幼小的足迹几乎遍及半个中国。
1927年,毛泽东参加完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后,便奉命组织和发动了秋收起义。为了妻儿的安全,毛泽东不得不秘密地把他们送到岳父家——长沙板仓杨宅。不想父子这一别就是近20年,直到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与毛岸英、毛岸青才得以重逢。
杨开慧被反动派杀害后,毛岸英、毛岸青兄弟被保释出狱,鉴于他们仍处在危险境况中,叔叔毛泽民将他们转移到上海,送入中共地下党办的上海大同幼稚园。后因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幼稚园被迫解散,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生活没有了着落,开始流浪街头。1937年初,他们几经辗转来到苏联莫斯科。这时,毛泽东已率领红军到达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时常惦念着远在莫斯科的儿子们。1938年,有人从苏联带来毛岸英、毛岸青的照片,毛泽东欣喜万分,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禁不住热泪盈眶。不久,又有人要去苏联,毛泽东赶紧书信一封托人捎去,信中写道,“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的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事隔一个月,毛泽东又托人捎信,并随信带去自己的照片。信中充满深情地写道:“早一月给你们的信收到没有?收到了,写点回信给我……”毛泽东盼儿心切,渴望与儿子们沟通的心情跃然纸上。
父爱潺潺 细心呵护
父子间中断多年的音讯又联系上了,此后,“鸿雁传书”,频频往来。毛岸英、毛岸青经常给父亲写信,诉说离别后的情况及思念之情;毛泽东每次收到儿子们的来信都非常激动,尽可能抽空给他们回信,安慰、教育和鼓励他们。1939年8月26日,毛泽东又写了一封信:
岸英、岸青二儿:
你们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欢喜!
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
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
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下次再写。祝你们发展,向上,愉快!
毛泽东
一九三九,八月廿六日
1939年8月26日,毛泽东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
信中洋溢着毛泽东收到儿子来信后欢快的心情,同时还充满着对留苏小同志的关切之情。为了让这些革命后代学到更多的知识,毛泽东托人,在戎马倥偬、炮火纷飞的境况下把一些书籍送往苏联,但随信寄的这批书籍却在运送途中遗失了。
1940年元旦,周恩来到苏联的儿童院看望中国孩子,了解到毛岸英善于表达,就鼓励他把在苏联生活、学习的情况写出来。随后,毛岸英写了一封长信给父亲,信中他除了表达在苏联的生活安稳外,还表达了对人民解放事业的向往。毛泽东看到这封信后,深受感动,作为父亲,他更为儿子的志向和进步感到骄傲和欣慰。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给毛岸英、毛岸青写了一封较长的信,饱含了革命领袖对儿子的牵挂和喜爱。在信中,毛泽东鼓励儿子们要好好学习,并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殷切期望。他认为,年轻人记忆力好,精力充沛,应该多学些自然科学知识,将来用处无穷。而且,他还特别提到了年轻人对政治的态度,认为早年还是应多学科学知识,少谈政治。难得的是,信中并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命令式口吻,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宽容与期待,还辅之以自身的读书经验,舐犊之情,溢于言表。这次,毛泽东还给儿子们和其他在莫斯科的革命子弟寄去了亲自挑选的图书。其中,中国古典与历史小说占了很大部分,还包括一些史地教科书与哲学著作,毛泽东还特意注明:“这些书赠给岸英、岸青,并与各小同志共之……”可以看出,毛泽东希望毛岸英他们这些留苏小同志,尽管身在苏联,但仍应该了解更多的中国历史与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现代科技知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将来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远在异国他乡的毛岸英、毛岸青来说,这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且满载着父爱的书籍是何等珍贵啊!收到书后,他们都爱不释手,争相传看。
严父慈心 关爱深远
毛岸英、毛岸青深知他们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更知道中国人民没有解放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牢记父亲的教诲,发愤图强,努力学习。
1946年1月,经过战争洗礼的毛岸英终于回到延安,毛泽东得知后带病到机场迎接。可见,毛泽东是多么急切地想见到儿子呀!他离开的时候,毛岸英才5岁。飞机降落后,身穿苏联陆军上尉军服的毛岸英快步走了下来,毛泽东也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了儿子的双手。毛泽东凝望着儿子,激动地说:“你长得这么高了!”回到延安王家坪,毛泽东仔细询问了毛岸英在苏联的学习生活情况,又问他读过哪些中国的书,意味深长地说:“你在苏联长大,国内的生活不熟悉,你在苏联大学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这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毛岸英明白父亲的意思,表示愿意向农民学习。不久,毛岸英就来到吴家枣园劳动锻炼。在“劳动大学”,毛岸英学习和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农民的感情与生活方式,懂得了土地、劳动、收获对于生命的意义,他忽然感到自己长大了。
为了让毛岸英得到锻炼,毛泽东并没有把儿子留在身边,而是要求他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团,更加深入地接触农村。这样,毛岸英又一次告别了父亲,东渡黄河,来到山西临县郝家坡。在这里,毛岸英积极工作,加强学习,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思想也更加成熟了。他由衷的感谢父亲给他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在实际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在他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我来到郝家坡才两个月,已深刻感到自己已长大了不少,土地改革中学习两个月所得的东西,要比蹲在延安机关学习两年还多。”1947年8月,毛岸英来到西柏坡参加全国土地工作会议,他介绍郝家坡土改的经验,对回国后的经历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认为,参加土地改革对他触动最大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收到毛岸英的来信,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复了一信:
岸英儿:
别后,晋西北一信,平山一信,均已收到。看你的信,你在进步中,甚为喜慰。永寿(即毛岸青)这孩子有很大进步,他的信写得很好。复他一信,请你译成外国语,连同原文,托便带去。我们在此很好,我的身体比在延安要好得多,主要是脑子休息了。你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明以前笔记不必多看),可托周扬同志设法,或能找到一些。我们这里打了胜仗,打得敌人很怕我们。
问你好!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二日
1947年9月12日,毛泽东致毛岸英的信
毛岸英回国后,毛泽东更加思念、关心仍身处异国的毛岸青。尽管那时他正在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工作非常繁忙紧张,但只要收到毛岸青的来信,他总会抽空回信。1947年,毛岸青回国,毛泽东以欣喜的心情写信给毛岸英:“告诉你,永寿回来了,到了哈尔滨。要进中学学中文,我已同意。这个孩子很久不见,很想看见他。”毛岸青由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遵照父愿参加了黑龙江克山县土地改革试点。
毛泽东既是严父又是慈父,对儿子充满了深情,在毛岸英、毛岸青远离自己的时候,用书信时刻激励他们、鞭策他们进步。那些学习和工作的谆谆教诲,毛岸英、毛岸青兄弟铭记于心。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央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