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符合逻辑和历史发展的过程,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传播媒介的发展,使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化,成为了一种商品化了的生活方式。时空的同步性,大量复制性,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广泛的流行性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泛娱乐化等特征使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的、多样化的状况,其中最突出的泛娱乐化倾向特征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地影响。青年群体作为社会结构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关系,表现出思维活跃、反应敏锐,求新求奇等特点,其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受大众文化时代泛娱乐化倾向特征的影响。
一、泛娱乐化倾向影响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内在逻辑
大众文化时代是以印刷时代式微,电子媒介时代兴起为标志的,新的传播媒介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阶段,所有的信息都以瞬间地快速传递、大量的复制即全面的商品化为特征。这些特征使人类的思维方式逐渐平面化、视觉化,不再有深刻的思考,失去了印刷时代所具有的读写能力和阐释能力,而进入了一个失去严肃的思考,除了娱乐还是娱乐的泛娱乐化时代。
首先体现在新闻节目的娱乐化,看新闻的时候,观众很少需要把上一时间的情绪或思想带到下一个时间段。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转瞬即逝的、零散化的新闻,没有严肃性的新闻,新闻成了纯粹的娱乐。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根据内容和形式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娱乐化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潮流。它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二是在内容上,新闻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其次体现在政治娱乐化,在电子媒介时代,收视率成为所有媒体关注的中心,因此,政治也无法幸免,在最近几年的两会报道中,本来是谈论国家大事,偏要弄出许多花絮,媒体大多关注的是服务人员是否漂亮,自助餐是否丰盛,广场的警卫是否严格等等,关系亿万国民的紧张严肃的会议,变得异常轻松愉快。因此,不是政治本身娱乐化,是电视和摄像机这个大众传播媒介让政治娱乐化了。
再者是教育的娱乐化,传统的教育主体是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而现在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电视上花样繁多的少儿教育节目占据了青少年的大部分娱乐时间,在央视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上你看到的是评书式的学术讲座,更为严重的是,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也陷入同样的悖论,生动有趣、声光电组合的多媒体使艰深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让学生的思维停止了更深入的思考。当然还不止于此,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教育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存在娱乐化的倾向。过于注重视觉,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青年价值取向作为价值取向的特定展开形式是青年行动中的价值观,它表明青年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我和社会,是青年进行价值活动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一种选择。它涵盖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的价值意识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因此,当代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必然影响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其内在逻辑是由大众文化时代泛娱乐化的特征和当代青年自身的特点以及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特殊性决定的。它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1.文化与价值的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页)而“人的价值意识、包括心理与价值观念,全部来源于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是由文化世界教化、建构、发展起来的。除此而无它”(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由此看来,人的价值来源于文化,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理所当然,当代的大众文化不可避免地对当代人的价值观、价值倾向产生影响,当代大众文化呈现出的泛娱乐化倾向特征也就成为影响当代人的重要因素。而青年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价值观、价值倾向本身就有不稳定性,更容易受时代特征的影响。
2.当代青年人的基本特征
当代青年人除了具有所有时代年轻人朝气蓬勃,乐于求新求知的特点之外,也具有很多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方面他们伴随着心理和生理的成熟,思想独立,具有批判性。比如他们不再迷信宏大的意识形态话语宣传,但又很实用主义,他们会乐于配合现实制度,从中获得利益。另一方面他们思想意识超前,追求时尚。当代青年人受大众传播媒介和全球化的影响,很容易接触到来自全世界的流行文化,音乐、小说、服饰、电影……所有这些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特殊性
青年价值取向作为人的价值观念的特定内容,体现的是青年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对生活意义的评价及对行为方式的选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青年心理与文化世界的内在有机契合,它具有价值取向的一般性,同时也具有青年自身的特殊性:第一,青年价值取向的不稳定性。青年价值取向由于生理心理年龄的特点,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稳定时期,所以其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受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第二,青年价值取向的单一性。由于青年人生活阅历少,生活方式相对单一,除了接受学校教育,就是通过媒介来自于电视网络方面的影响,因此,他们更容易受流行文化的影响。第三,青年价值取向的群体性。青年人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大部分集中在学校或者工厂,因此,同龄群体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由于同龄群体年龄阶段一致,价值观、价值取向也表现的相对比较一致,体现出群体性特征。因此,从文化与价值的关系,当代青年人自身的特点和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特殊性这几个方面来看,当代大众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对当代青年价值取向产生影响,理所当然具有其内在逻辑性。进而从现实层面上看,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又具有泛娱乐化的表征。
二、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泛娱乐化表征
当代青年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需求、经历、信仰,决定了其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道德的、政治的、信仰的、审美的、认知的、学习的、择业的、婚姻的、消费的等诸多取向。政治价值取向、人生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审美价值取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四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泛娱乐化特征。
1.政治价值取向戏谑化与边缘化
政治价值,是指能满足社会主体政治生活需要的客体的价值,也就是人们的行为对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作用。青年政治价值取向在众多价值取向中居于核心地位。青年对党和国家政策、方针、路线的政治认同,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当代青年成长的媒介环境是影响青年政治价值取向的核心因素,根据《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娱乐化特点较为突出,2009年在网络音乐(88.1%)、网络视频(67%)、网络文学(47.1%)和网络游戏(77.2%)上的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因此,网络又是他们接触最多的媒介,青少年接触媒介的最大用途就是用来娱乐。而关于一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报告中显示:“青年对制度权威机构的信任度降低,社会制度内参与下降,自主性公民参与上升”(郭海燕、田小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的特点》,《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影响逐渐让位于媒介作用影响。由于媒介的影响,当代青年对于政治的态度一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比如抵制家乐福事件、保钓事件;另一方面又片面的受媒介报道的消极影响,对政治生活表现出无所谓,甚至是娱乐化处理,对政治人物进行戏谑化处理。我们时常可以看到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上对新闻联播等严肃栏目做娱乐化处理,表明当代青年对政治的态度缺乏权威性认可,他们刻意远离政治、淡化意识形态,关注现实和享受生活,更多的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政治话题不再是当代青年关注的重心。在有关在读研究生的政治价值取向、职业价值取向的调查中:研究生的入党动机偏重于现实需要而日益缺乏政治、理想色彩,87%的研究生认为目前社会转型期“人们对政治信仰感到困惑”,60%的同学认为“周围人大多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在研究生乐意接受的教育内容中,实用技能、计算机网络与技术、专业知识更受欢迎,而政治理论、政治学习被排在最后(袁金辉:《在读研究生价值取向调查》,《青年研究》2002年第12期)。当代青年政治价值取向正日益淡化政治色彩走向边缘。
2.人生价值取向游戏化与实用化
人生价值指个人的一生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亦即个人在一生中对他人社会所作的贡献。青年人生价值取向表征青年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采取的倾向性态度。明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是青年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首要前提。
由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也渗透到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价值观,当代文化中充满了一些粗制滥造文化产品,技术上的粗糙使大量的复制无法在质量上得到保证。后现代主义文化又强调去中心性、消解权威,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讲求“去魅”,所有这些价值取向,导致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取向一方面表现为“无所谓”、“游戏人生”,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实用主义的倾向,对能够带来金钱、地位、名誉的东西孜孜以求,希望通过非正常手段“一朝成名天下知”,重功利,讲实惠,对物质利益越来越看重,蕴含着趋乐避苦的趋向。
3.道德价值取向嘲讽化与疏离化
道德价值是作为道德客体的人的道德属性能够满足作为道德主体的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道德生活需要的一种关系,它包括道德规范的价值、道德认识的价值和道德理想的价值。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那些拖沓的、缓慢的、复杂的、所谓的能引起深度思考的文化样式是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感官的享受在以前的时代被压制的太久,追求快感、刺激也许是自古以来我们人类都梦寐以求的,只是没有条件实现罢了。因此虽然与过去相比,缺少深度的思考,但也并不只是浅薄的无深度的。视觉文化时代的思维方式是不同于印刷时代的思维方式的,文化多样化是当代文化的特征。在当代读图时代、视觉时代的文化氛围里,一方面传统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崩塌了,另一方面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构起来,人们在快速的社会发展中找不到自己的伦理标准和道德方向,而青年人处在这样的时代,本身身体和思想处于成熟的不稳定期,所以容易出现动摇,容易偏激。具体表现就是对传统的道德标准不认同,甚至是进行嘲讽,尽管在他们的内心依然对真善美的追求有根本的渴望,但叛逆的性格和不稳定的道德价值取向,使他们对社会中现有的道德进行无情的嘲讽,崇尚一夜情,大学校门外的旅馆爆满,网络上肆意的谩骂攻击,对权威和道德偶像的讽刺与恶搞,成为这个时代青年人的强烈的外在特征。
4.审美价值取向直接化与感官化
审美价值是指艺术创造与欣赏对象对审美主体需要的满足,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特殊表现和结果,是艺术对象的特定属性与主体需要相作用时而呈现的一种令人愉悦、自由和净化等审美效应的价值存在方式。
当代青年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与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同步的,当代西方的流行文化通过电子媒介即时传播到世界各地,无论哪种信仰的种族、哪一个地区的年轻人,都无法抵挡流行文化的冲击,而流行文化的典型特征就是复制化、流行化、通俗化和感官化。因此,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的特点就表现为直接化与感官化,他们拒斥形而上学的思考,深信身体的感受代表了一切,拒斥宏大叙事,强调个体感受,身体的快感与视觉听觉上的刺激是真正意义上的享乐。对待艺术的态度正如安迪·沃尔豪声称:真正的艺术只是依据某一时期的统治阶级的品味和财富来判断的。这不仅意味着商业艺术与“真正”的艺术一样优秀,而且也说明其价值只是通过其他社会团体和其他消费方式来评价的([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相对于过去“灵与肉”二元对立、崇尚自律、理性压抑欲望、感性的审美方式,当代青年审美价值取向的感性化发展是审美的进步和历史的必然。
三、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提升路径
泛娱乐化的时代特征尽管是大众文化时代的阶段性特征,但大有席卷一切社会领域的趋势,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互相交融的两大趋势。未来发展是文化、经济、科技三位一体化的趋势。它代表着未来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而在政治领域,当代的商业性的文化成为大众自己的意识形态,他们利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来反抗统治者,成为自己的有力武器。大众在文化全球化这样的背景下,忽略了宏观政治,以自己微观的身体的层面作为解放的起点。使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对于大众的作用逐渐失效。大众用娱乐解放自己,也推行着一种新的政治观,以改造着当代社会。所以,既然当代青年人的价值取向无法避免时代娱乐化特征的影响,那么在娱乐化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提升青年人的价值取向,才显得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如何避免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正确引导青年人的价值观,不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状况,就难以有效解决青年人的问题,因此基于娱乐化时代特征背景下的路径实施具体表现几个方面:
1.辩证看待青年的泛娱乐化价值取向,注重从媒介教育的角度使青年人认清时代特征
泛娱乐化特征是大众文化时代的早期阶段性特征,虽然它具有复制性、低俗性和浅薄性等诸多特征,但娱乐是人的天性,从古到今,娱乐从来都是人之为人的一大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社会里,从西方的中世纪到东方的儒释道禁欲时代,为了压制人的基本欲望而构建人类的文明和理性,却也造成了人的异化。但工业革命的到来,科学技术特别是媒介的发展,使普通个体的欲望重又得到张扬,感官的身体的快乐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层次,只有满足了这些,才可能有更高意义的需求。虽然泛娱乐化的特征消解了一切神圣的严肃的价值,但也彰显了人的基本需求,体现出真正的人文关怀。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文化会展示给我们一个新的文化景观,即推倒多米诺骨牌之后的重建。文化成为商品和文化娱乐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就变成了庸俗的文化。复制性只是让人更大限度的获得同等的机会去享有文化产品。感官刺激的文化产品并不意味着就是低俗的。粗制滥造、庸俗只是泛文化时代的早期特征,粗制滥造,过于追求感官刺激,并不是文化的永久特征,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切最终将会改变。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那么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从文化泛娱乐化的核心因素,电子媒介入手,从媒介教育的角度,使青年人了解媒介,正确使用媒介,进而摆脱媒介对人的控制,认清时代的特征,而不是在时代的泛娱乐化狂潮中迷失方向。
2.引导青年深入具体政治生活实践,改变仅从媒介层面认识、理解政治的倾向
当代青年的政治价值取向出现戏谑化与疏离化的根本原因是对政治了解不够,也没有更多的政治实践,而仅仅从媒介层面了解国家大事,了解政治制度。从出现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到保钓事件,再到网络流行的对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的恶搞和调侃,充分证明了一方面他们缺少媒介认知能力,另一方面缺少具体的政治生活实践,再加上网络时代不再有统一的观点,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媒体观点所左右。因此,要使当代青年具有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就应该从具体政治生活实践做起,引导青年了解政治制度,学习国家政治基本国情,感受政治生活,树立起对政治的基本态度和正确认知。
3.尊重个体追求,兼顾人生理想及道德修养
尊重当代青年人的个体追求,也是与时代主题相吻合的,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无法再要求年轻人首先树立崇高的理想,再去兼顾个体的基本生存需求,这也与后现代主义尊重个体,反对宏大叙事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因此,尊重个体追求,充分认识到身体的感官的基本需求,使个体自由充分的得到发展,才是现代生活的最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无论从个体自身需求还是国家层面的引导,才显得更符合人性。建立在人性基本需求之上的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才显得更有亲和力,也更有生命力。
4.坚持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
青年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应该坚持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片面追求审美理性化,即强调理性对感性与欲望的超越,会导致青年审美陷入困境,具备了超越性失却了现实性,走向了神性却丧失了人性。片面强调青年审美的感性化,即摒弃理性和某种形而上的超越与反思,同样会使青年审美局限于欲望和感官的满足,导致青年审美活动的平面化、庸俗化、低俗化。因此,青年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应该辩证的坚持身心一体的立场和审美活动是味、嗅、触、视、听的全身心地体验的观念。离开了生命的体验,就根本无法完成对自我生命、审美的确认;而离开理性的反思,青年同样不能达到审美和生命的升华。
总之,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表现出的特点是与我们的时代特征息息相关的,在大众文化时代的泛娱乐化特征背景下,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戏谑化与边缘化、游戏化与实用化、嘲讽化与疏离化、直接化与感官化等特点,这些特点既反映了强调个体自由,消解中心权威,展现人性的一面,又折射了过度追求感官享受、实用主义统治一切、缺乏深度思考、道德价值迷失的一面,因此,对于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应该从媒介教育,尊重个体的基础上,深入具体生活实践,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尺度辩证看待,顺应时代步伐,从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与精神的全方位视野,理性地审视和对待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在肯定其对青年价值取向正向建构功效的同时,着力提升其人文内涵和价值意蕴,才是根本之所在。